《中国近现代考古发掘调查报告及论著文献辑存》
书 名:《中国近现代考古发掘调查报告及论著文献辑存》35册
I S B N: 9789887964735
编 著: 本书编委会
出版社: 蝠池书院
装帧开本: 精装 1/16
出版日期: 2022年2月
定 价: 42880.00
今年(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科建立100周年,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筚路蓝缕、不懈努力”,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安阳殷墟、广汉三星堆……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在延伸,历史信度不断在增强,文明细节不断在丰富,深化着我们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证明从古至今华夏文明的发展一脉相承从不曾间断过。我们特组织专家学者成立编委会,对1949年之前这一段特殊时期中国考古发展历程的史料文献档案进行了挖掘和整理,编辑出版《中国近现代考古发掘报告及论著文献辑存》。
考古,即考究古物。考古学是考究古代的学科,旨在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属于人文科学,在中国是历史学的分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萌发考古思想、最早出版古物研究专著的国家。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朦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价值,甚至在当时的洛阳建起了一个类似今日博物馆的“守藏室”。东汉时已有“古学”这个名词,泛指研究古代的学问。北宋时诞生了一门研究青铜器和石刻的学问——金石学,这时“考”“古”二字也开始被连用,即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宋代金石学研究颇为发达,开始出现古代金石研究著作。公元1092年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编纂的考证古代铜器和玉器的《考古图》就首先使用了“考古”这一名词,既绘有器形图,还记录了每器的名闻、尺寸和出土地点。此后,又有刘敞的《先秦古器图碑》和《先秦古器记》、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欧阳修的《集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等。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考古学起步之时从业者极少。在梁思永回国以前,甚至没有真正具有田野考古发掘经验的科班毕业生。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金石学,金石学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史,而考古学诞生的时间并不长,是外来学问,传到中国只有百年的历程。早年的“金石学”常说到的考古,是指考证经史,至多涉及艺术鉴赏。现代考古学是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如何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它以田野发掘获得地下出土的新材料为特点。“田野考古学”的名称,是20世纪初正式提出来的。当时的田野考古学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遗迹遗物,依靠地图进行调查。 1926年由李济主持,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进行的发掘,是中国学者第一次主持的田野考古。1931年,梁思永在安阳高楼庄发现的“后岗三叠层”,标志着中国考古地层学的诞生。1944年,苏秉琦根据陕西宝鸡斗鸡台沟东区发掘的材料,完成了《瓦鬲的研究》,是对考古类型学重要的实践。至此中国考古学的基本学科原理搭建完成。
在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之前的中国主动性考古工作都是基于寻找“中国文化的原始”这一问题而展开的资料积累性探索,如西阴村、城子崖,以及殷墟和斗鸡台的调查发掘。甚至在1949年之前,除了夏商周以外各时期遗存的田野考古工作都不系统,对新发现的文化多样性关注严重不足。以当年傅斯年、李济的既定目标衡量,中国考古初创阶段成就有二:其一,是确认了仰韶、龙山、小屯的早晚关系,形成仰韶、龙山文化东西二元对立的学说,并由此衍发出夏、商、周三代文化并非一脉相承的新认识;其二,明确了殷墟作为中国考古学物质文化辨识基点的地位。在以李济、傅斯年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认为当时及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考古的首要研究任务有三:“一、如何把这些材料本身联起来;二、如何把它们与传统的中国史实联起来;三、如何把它们与整个的人类史联起来。”殷墟、斗鸡台的发掘不仅在实践中基本确立了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的发掘与整理方法、流程,奠定了中国考古学地层学与类型学的基础,还培养了人才队伍,组建了中国考古学的人员班底,对1949年以后考古学发展影响深远。
人类已有200万年的历史,而文献历史学仅研究了人类全部历史的0.2%,没有考古学我们就无从了解人类在没有书写文字的年代,所发生的演化与变迁。当时的人类并未使用文字,因此并未留下关于他们自身的文字记录以供我们研究。人类历史的99.8%需要考古学去解决,考古就是对“哑巴文物”的语言翻译。考古学提供的信息不仅远比典籍文字史料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还能管窥当时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技术制造、社会等级,以至人的思想观念等。
“中国人”究竟从何而来?周口店遗址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活动的罕见历史证据,也阐明了生于斯长于斯在这一块华夏大地上人类进化的历程。
黄帝时代的都邑在哪儿?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发现,使距今约5300年的“河洛古国”掀起盖头,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夏朝是传说还是真实存在?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勾勒出“华夏第一王都”的辉煌气象,华夏国家在此完成由多元向一体的转型,“最早的中国”由此启程。
汉字的童年是何模样?安阳殷墟的大量刻辞甲骨,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提前到了3300多年前,商王朝迎来揭秘时刻。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考古学是历史学的“望远镜”;在有了文字记载的时代,考古学是历史学的“显微镜”。考古学在中国的诞生,恰恰是伴随着五四运动唤醒的从疑古到释古的过程,考古实证了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
在《中国近现代考古发掘报告及论著文献辑存》定稿完成之时,恰逢仰韶文化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并希望中国考古可以“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民国时期虽然长时间处于战乱时期,国事艰难,不过在历史文物遗产保护方面,还是给学术界的考古发掘以及文物保护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给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在学术研究和学术定位上,很多学者将田野考古和古史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考古学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论证依据,对于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本书精选部分民国时期出版的考古学及相关学科文献,包含部分政府出版物,从不同视角展示了民国时期我国考古事业发展前期的概貌,希翼对当今的考古学发展有所助益。
本书为影印出版,以便于广大考古工作者及专家学者更好的利用原文文献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  地区文物考古报告
第一册
《南宋古迹考》  (清)朱彭辑(指海本)………………………………………………………………1
《长安获古编》  (清)刘喜海撰,刘鹦补刻……………………………………………………………217

第二册
《京东考古录》  (清)顾炎武撰(顾亭林先生遗书本)………………………………………………1
《奉天古迹考》  金梁辑……………………………………………………………………………………45
《京兆古物调查表》  (民国)内务部……………………………………………………………………89
《燕京访古录》  张次溪著………………………………………………………………………………157
《西京访古丛稿》  陈子怡著(西京筹备委员会)………………………………………………………251

第三册
《河南省古物调查表》  (民国)内务部…………………………………………………………………1
《新疆访古录》  王树枬纂(铅印本)……………………………………………………………………243
《高昌疆域郡城考》  黄文弼编(国立北京大学季刊社)………………………………………………371

第四册
《山东古物调查表》  (民国)内务部……………………………………………………………………1

第五册
《山西省各县名胜古迹古物调查表》  (民国)内务部…………………………………………………1
《泉州访古记》  张星烺著………………………………………………………………………………199
《西康疆域溯古录》  胡吉庐著…………………………………………………………………………215

第六册
《吴郡西山访古记》  李根源撰(曲石丛书)……………………………………………………………1

第七册
《河朔访古新录》  顾燮光辑著(上海天华印务馆)……………………………………………………1
《山东考古录》  (清)顾炎武撰(顾亭林先生遗书本)………………………………………………239
《流沙访古记》  (清)罗振玉著(诵芬室敦煌石室遗书)……………………………………………311

第八册
《征途访古述记》  滕固著…………………………………………………………………………………1
《罗布淖尔考古记》  黄文弼著(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丛刊)…………………………………………85
《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  朱偰著……………………………………………………………………239

第九册
《六朝陵墓调查报告》  朱希祖、滕固总编辑……………………………………………………………1
《寿县楚墓调查报告》  李景聃…………………………………………………………………………291
《濬县辛村古残墓之清理》  郭宝钧……………………………………………………………………359

第二部分  考古学及实践
第一〇册
《历史与考古》  潘阳博物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文化服务社)………………………………………1
《记录以前之人类史略》  李泰棻著(北平文化学社)…………………………………………………121
《考古学零简》  东方杂志社编…………………………………………………………………………283

第一一册
《考古学》  张凤编(国立暨南大学文学院)……………………………………………………………1
《小屯、龙山与仰韶》  梁思永著…………………………………………………………………………145
《摘记小屯迤西之三处小发掘》  吴金鼎著……………………………………………………………169
《昂昂溪史前遗址》  梁思永著…………………………………………………………………………177
《后冈发掘小记》  梁思永著……………………………………………………………………………221
《释后冈出土的一片卜辞》  董作宾……………………………………………………………………239
《安阳侯家庄出土之甲骨文字》  董作宾………………………………………………………………243
《高井台子三种陶业概论》  吴金鼎……………………………………………………………………313
《帚矛说》  董作宾………………………………………………………………………………………327

第一二册
《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  郑振铎著……………………………………………………………………1
《新郑出土古器图志》  靳云鹗等撰(民国十二年排印本)……………………………………………133

第一三册
《新郑古器发见记》  王幼侨辑录(河南教育厅)………………………………………………………1
《新郑彝器》  孙海波著…………………………………………………………………………………101

第一四册
《濬县彝器》  孙海波著……………………………………………………………………………………1
《吉金彝器之辨伪方法》  郑师许著(上海中华学艺社)………………………………………………169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掘安阳殷墟之经过》  傅斯年等编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87
《铜鼓考略》  郑师许著(民俗丛书)……………………………………………………………………219


第一五册
《高昌匋集》  黄文弼编(西北科学考查团理事会影印本)……………………………………………1
《高昌砖集》  黄文弼编(西北科学考查团理事会影印本)……………………………………………271

第一六册
《郑冢古器图考》  关百益著………………………………………………………………………………1
《祁连山北麓调查报告》  蒙藏委员会调查室编………………………………………………………339

第一七册
《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  吴金鼎、曾昭燏、王介忱著(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
《定兴县北齐石柱》  刘敦桢著(中国营造学社彙刊)…………………………………………………163
《岐阳世家文物考述》  中国营造学社彙刊……………………………………………………………217
《唐玄奘法师骨塔发掘奉移经过专册》…………………………………………………………………325

第一八册
《大召调查记》  薛景芳著(蒙古文化研究所)…………………………………………………………1
《正仓院考古记》  傅芸子著(文求堂)…………………………………………………………………33
《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  刘敦桢著(中国营造学社彙刊)………………………………………225
《大壮室笔记》  刘敦桢著(中国营造学社彙刊)………………………………………………………343

第一九册
《山西万泉县阎子疙瘩之发掘即汾阴后土祠遗址》
太原山西公立图书馆美国华盛顿福利尔合刊…………………………………………………………1
《热河查不干庙林西双井赤峰等处所采集之新石器时代石器与陶片》  梁思永著…………………109
第三部分  敦煌学
《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敦煌考古工作展览概要》  北京大学编印…………………………………187
《敦煌莫高窟志略》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编…………………………………………………………259
《敦煌艺展目录》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编……………………………………………………………277

第四部分  历史地理学
第二〇册
《万寿山名胜核实录》  吴质生著(和济印刷局)………………………………………………………1
《西京胜迹》  张长工编(陕西省立第一图书馆)………………………………………………………99
《名山游访记》(一)  高鹤年著…………………………………………………………………………169

第二一册
《名山游访记》(二)  高鹤年著……………………………………………………………………………1
《圆明园考》  程演生编辑………………………………………………………………………………299
《圆明园遗物与文献》  佚名著…………………………………………………………………………369

第二二册
《圣迹导游录》  王小隐著…………………………………………………………………………………1
《历代长城考》  寿鹏飞撰(得天庐存稿)………………………………………………………………271
《中国长城沿革考》  王国良编…………………………………………………………………………319

第二三册
《罗布淖尔与楼兰》  黄文弼著……………………………………………………………………………1
《贵州名胜古迹概说》  佚名著……………………………………………………………………………23
《金陵明故宫图考》  葛定华著…………………………………………………………………………209
《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  滕固编辑……………………………………………………………………263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著(中国营造学社彙刊)……………287

第二四册
《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  梁思成、刘敦桢合著(中国营造学社彙刊)………………………………1
《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林徽因,梁思成著(中国营造学社彙刊)…………………………………289

第二五册
《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纪略》  刘敦桢著(中国营造学社彙刊)……………………………………1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林徽因,梁思成著(中国营造学社彙刊)…………………………………83
《青康藏新西人考察史略》  徐尔灏著(中央大学理科研究所地理学部)……………………………165
《大同云冈石窟寺记》  白志谦著………………………………………………………………………207
《东岳庙七十六年司考证》  刘澄圆编…………………………………………………………………315

第二六册
《金陵古迹名胜影集》  朱偰编辑…………………………………………………………………………1
《金陵古迹图考》  朱偰著………………………………………………………………………………103
《金陵大报恩寺塔志》  张惠衣著………………………………………………………………………303

第二七册
《周公测景台调查报告》  高平子著(国立中央研究院专刊)…………………………………………1
《洛水汾河及沁历史研究》  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水利调查委员会编
(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133
《古楼兰国历史及其在中国交通上之地位》  黄文弼著(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161
第五部分  目录与资料
《明代版画书籍展览会目录》  刘季辰著(中法汉学研究所)………………………………………199

第二八册
《西北文物展览会目录》……………………………………………………………………………………1
《西北文物展览会特刊》  西北文物展览会编辑………………………………………………………231
《满洲古迹古物名胜天然纪念物彙编》(一)  民生部厚生司教化科编印……………………………297

第二九册
《满洲古迹古物名胜天然纪念物彙编》(二)  民生部厚生司教化科编印………………………………1
《大连劝业博览会出品图说》  李文权(满洲日日新闻社)……………………………………………163

第三〇册
《古物保存法》  国民政府编………………………………………………………………………………1
《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议事录》  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编………………………………………………39
《古物保管委员会工作汇报》  古物保管委员会编……………………………………………………269

第六部分  其他
第三一册
《史前艺术史》  岑家梧著…………………………………………………………………………………1
《中国丝绢西传史》  姚宝猷著(中山文化教育馆研究丛刊)…………………………………………163
《震旦人与周口店文化》  叶为耽著……………………………………………………………………251

第三二册
《江西陶瓷沿革》  启智书局编辑部编印…………………………………………………………………1
《平郊建筑杂录》  梁思成、刘士能著(中国营造学社彙刊)…………………………………………349

第三三册
《易培基等侵占故宫古物案鉴定书(上)》(一)…………………………………………………………1


第三四册
《易培基等侵占故宫古物案鉴定书(上)》(二)…………………………………………………………1
《易培基等侵占故宫古物案鉴定书(下)》(一)…………………………………………………………261

第三五册
《易培基等侵占故宫古物案鉴定书(下)》(二)…………………………………………………………1
《亚洲古兵器与文化艺术之关系》  周纬著……………………………………………………………291

messag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