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族边疆期刊补遗·西北及内蒙古卷(下)》
书 名:《近代民族边疆期刊补遗·西北及内蒙古卷(下)》全34册
I S B N: 9789887021339
编 著:李德龙、陈杰
出版社: 蝠池书院
装帧开本: 精装 1/16
出版日期: 2024年4月
定 价:42500.00


序 一

享譽國際的著名學者傅斯年先生(1896—1950) 在《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語重心長地説:“我們只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則事實自然明顯了”。眾所周知,做任何學術研究,佔有充分的材料,以充足的論據闡述自己的學術觀點,是最起碼的也是最科學、最有説服力的方法。缺乏第一手材料,没有多方面的論據,學術文章寫得辭藻再華麗漂亮,也很難以理服人,令人讀來總會覺得空空如也,這是學術研究最爲忌諱的學風。

中國是一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邊疆民族問題十分復雜的國度,在近代歷史上又不斷受到外來勢力的侵擾,因此,對於中國近代民族政治經濟以及宗教歷史文化的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研究中國民族問題,同樣離不開大量豐富而符合歷史實際的資料。正因爲如此,廣泛搜集和整理中國民族問題的文獻資料提供給學術界,就顯得尤爲重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圖書館館長陳杰先生,多年來以搜集整理中國近代民族資料爲己任,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艱難地搜集到了一百餘種的民國年間出版的有關民族問題的期刊文獻(俗稱“舊期刊”),經過科學編排,彙集成了目前的《近代民族邊疆期刊補遺》(以下簡稱《補遺》)一書。將此鴻篇巨制提供給國内外從事中國民族研究的廣大學者,實在是學術界的一件盛事喜事,可謂功德無量。

在《補遺》期刊初步收集之後,受陳杰館長之邀,敝人有幸提前預覽了這些民國舊期刊,時間所限,雖未能篇篇細讀,但仍能感覺到這套叢書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總體來看《補遺》所彙集的期刊,多數是公開出版發行於全社會的刊物,也有極少數是蠟版刻印僅供内部傳閲的資料。并非每種舊期刊都是每期必備之全集,而是散存於公私各處,一般情況下難以搜集到的、近些年已經編輯重印出版的民國期刊中不備而本《補遺》拾遺補缺的期刊,因此,這批資料十分難能可貴。從這些舊期刊的出版時間來看,除了少數幾種期刊是在20世紀20年代出版的以外,絶大多數出版時間爲20世紀30—40年代。從涉及的民族範圍來看,幾乎涵蓋了中國東西南北各個民族地區。從期刊的内容來看,涉及到了中國近代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方面面。從期刊的性質來看,既有站在國民政府立場編輯的,也有宣揚中國共産黨政治主張的;既有時政性的要聞,也有學術性的論著。在20世紀30—40年代抗日戰爭特殊歷史背景下,在這些期刊中但凡涉及到與日本的關係,都是主張堅決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其辦刊思想是積極進步的。

這批舊期刊的具體價值,我認爲還有如下幾點。

第一,增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中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進,最終形成了數十個民族組成的更高層次的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中華民族這個概念自梁啓超於1902年首次提出之後,到民國年間已經被廣泛使用。在《補遺》收集的民國期刊中,不乏將中華民族作爲中國各民族共同體概念來使用和論證民族問題的文章,尤其是在中國遭到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時刻,多種期刊都刊載了專文,吹響中華各民族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號角。這些期刊雖然編輯出版于民國期間,與今天的中華民族研究水準和政治認知度存在一定差距,但仍然具有强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今仍有深遠的現實意義。《集成》中的《民族戰線》《新民族》《東方民族》《民族週刊》等期刊以及其他期刊的部分文章,都表達了這種積極意義。

第二,維護民族團結、邊疆穩定、國家統一的價值。中國的少數民族多數居住於中國邊疆地區,歷史上民族問題與邊疆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只有民族團結,邊疆才能穩定,國家才能統一。《補遺》收集的多種論述邊疆和民族問題的期刊,其主要觀點皆在於維護民族團結、保護邊疆領土完整促進祖國統一。《邊疆問題》《新新疆》《新蒙古》《中國邊疆建設季刊》《邊疆月刊》《邊疆半月刊》《邊聲》《邊事》《中國邊疆》都具有這種積極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正如《中國邊疆建設季刊》創刊號題詞所言:“天下一家”(于右任題)、”團結宗族疆圉鞏固,皇皇斯編邊籌之助“(吴忠信題)。

第三,促進邊疆和民族地區開發建設,繁榮民族經濟的價值。這類期刊在《補遺》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包括《西北晨鐘》《滇黔月刊》《西北資源》《貴州實業雜誌》《開發西北》《廣西建設月刊》《廣西經濟》《西北經濟通訊》《西北問題論叢》《廣西建設季刊》《廣西建設研究會會務叢刊》《廣西統計年報》《貴州省農村合作委員會會務週刊》《貴州農礦公報》《貴州企業季刊》《開發西北特刊》《雲南實業月刊》《殖邊》等等。這些期刊文獻中所設想的民國時期未能開發建設的邊疆民族地區的實業,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幾十年的努力,已經出色地超額完成,文獻中也有一些待開發建設專案的資料,對於今天的邊疆民族地區的建設,仍有直接的重要參考價值。

第四,發展民族教育的價值。《補遺》所收期刊,多數是當時的大學里的研究會等師生團體編輯出版的,在期刊登載的文章中,有許多重視民族教育的内容。如《回教青年》月刊明確提出要促進回民教育;《西康民教季刊》强調對全社會少數民族的文化教育。1931年6月6日我國設立第一個教師節,1938年8月27日爲紀念孔子誕辰再次設立教師節,《集成》中的《寧夏教育》刊登有的《教師節告本省教職員書》中説:“舉其大者,不外發展經濟與增强武力而已,然經濟與武力必以教育爲之基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1985年重新設立教師節,接續民國年間全社會對教師和教育的重視。《新蒙古》月刊第二期專文論述當時唯一的蒙藏教育機構——蒙藏學校(現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前身)的建設問題,體現了民國時期社會上對民族教育的關心和愛護。

第五,弘揚愛國愛教的宗教文化的價值。《集成》中收録了一批以宗教或宗教團體爲主題的專刊,如《清真鐸報》、《中國回教救國協會會報》《會刊》《回教論壇》《回民青年》《回教文化》《清真週刊》《漢藏教理院年刊》等等。這些宗教類刊物從所載内容來看,大致可分爲三類,一是宣傳宗教教理教義,講解宗教歷史、文化等基本知識,二是號召教眾團結,三是擁護政府積極抗日。總起來説都主張愛國愛教。比如《漢藏教理院年刊》以佛教弘法内容爲主,但十分强調漢藏團結,體現出其愛國愛民、藏漢一家親的思想意識。又如《回族青年》主張建立統一的回民組織——中國回族協會,其主張與統一戰綫的思想具有相同的團結進步意義。

第六,繁榮學術研究價值。《補遺》所收期刊,登載有大量的民國時期著名學者研究邊疆民族問題的成果,學術價值較高,其本身不僅表現了民國時期我國民族問題研究的學術水準,也可對於今天的研究給予深刻的啓發和借鑒。例如,《補遺》收録的1936年、1940年、1943年、1944年、1946年和1948年6年的《民族學研究集刊》,數量宏大,内容豐富,載有許多學術名家的力作。像著名的中國民族史大家林惠祥、民族學家吴文藻、楊堃、聞宥、楊成志、林耀華、文理兼通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潘光旦、考古學家董作賓、歷史學家岑仲勉等大師級學者的名篇巨作都載入其中,他們對民族問題、邊疆問題、對人類學、社會學的研究高屋建瓴,往往具有開創性,完全可以成爲今天從事這些領域學習和研究之學人的重要參考文獻,更是學習學術論文寫作的津梁。如林惠祥的《民族學説的新綜合——新進化論》、吴文藻的《功能派社會人類學的由來與現狀》、潘光旦的《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中的人口問題》、聞宥的《麽些象形文之初步研究》、芮逸夫的《西南民族的語言問題》、《中國親屬稱謂制的演變及其家族社會組織的相關性》、楊成志的《人類學的史的發展鳥瞰》、林耀華的《分析語言意義對於民族學的貢獻》、岑仲勉的《<隋書>之吐蕃——附國》《夏時與狄族》、淩純聲的《苗族的地理分佈》、馬長壽的《康藏民族之分類體質種屬及其社會組織》、楊堃的《民人學與民族學》以及吴定良的《人類面骨扁平度之研究》、何聯奎的《佘民的地理分佈》等等,皆可謂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的經典之作。除了以研究爲主的專刊《民族學研究集刊》以外,《補遺》中的其他一些期刊,也或多或少地載有一些高水準研究成果,在此不再一一贅述,讀者閲後自會各有收穫。

除以上幾點之外,《補遺》所收民國期刊,還保留了大量的調查報告、資料統計以及圖像資料,包括名人照片和大量題詞,這些報告和資料,儼然就是今天編寫地方誌的直接素材,而那些名人題詞和圖像,又可作爲今天研究民國人物的重要參考,同樣值得重視。

最後需要説明的是,《補遺》所收皆爲民國時期的所謂舊期刊,期刊所反映的無疑是民國時代的歷史狀況,每部期刊中的文章都必然帶有民國社會的烙印,因此,以今天特定的思想意識形態和新的研究水準去對待這些文獻資料,自然會産生一些偏差。不僅今天的社會政治制度與民國時期大不相同,就民族學人類學歷史學以及自然科學等各學科的研究水準而言,今天也在許多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性進步。對於《補遺》這樣的歷史文獻,我們的態度應該是取其精華,剔其糟粕。對於學術研究,仍然應該遵守“有一份材料出一份貨,有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没有材料就不出貨”的原則,杜絕没有材料的空話。

《補遺》已經將材料整理好,相信學術界一定會出現更多更好的新貨。

李德龍

於中央民族大學

主编简介

李德龍: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原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館長。

李德龍,男,漢族,1956年生,北京人,博士先後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獲歷史系(今歷史文化學院)、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今歷史文化學院),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留學日本一年。現任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爲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員、中國民族學會漢民族分會理事、全國民族高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民進北京市參政議政委員會委員。

擔任《英藏敦煌文獻》第1、2卷副主編,《中國軍事通史》主要撰稿人,出版《中國軍事通史(西漢卷)》《漢初軍事史研究》《黔南苗蠻圖説研究》等專著,翻譯《唐代均田制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中國古代史論稿》《中國華南民族社會史研究》等日文著作,近年受聘主編國家圖書館藏《歷代日記叢鈔》大型文獻資料201册,作爲副主編編輯出版《中國民族問題文獻檔案集成》125卷,主編《新疆巡撫饒應祺稿本文獻集成》38卷等。發表《試論唐後期寺院經濟的特點》《敦煌遺書‘受戒牒’初探》《唐代佛教宗派與社會經濟》《敦煌遺書所反映的寺院僧尼財産世俗化》、《敦煌遺書S8444號研究——兼論唐末回鶻與唐的朝貢貿易》等論文、譯文數十篇。承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大專案《清代民族圖册綜合研究》。




序 二


20世紀初期,中國近現代社會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涌現出各種社會思潮。這是中國人民不斷探索中國道路走向的思想歷程。也是中國人民在面臨着列强侵略、壓迫的情況下,不斷反抗,掙扎的抗爭史。在思想文化領域,各類圖書期刊的出版直接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和思想動向,其中少數民族期刊是民國時期出版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瞭解近代邊疆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狀況和展現民族學研究的成果及動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這些期刊文獻在唤醒民眾、傳播科學、啓迪思想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6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中國少數民族舊期刊集成》一書,該書從我國現存的300餘種,1950年以前出版的有關少數民族的報刊中精選出100餘種,按其發刊地分類,編爲北京、南京、上海、四川等20卷100册,每卷之中,原則上按刊物的創刊時間先後編排。爲方便讀者查閲,書後附有刊物的音序索引和筆劃索引。該叢書所收刊物内容豐富,涵蓋了有關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歷史、宗教、軍事、教育、習俗、地理、生活等各個方面,爲少數民族研究提供歷史資料和綫索。成爲少數民族期刊文獻整理的開山之作。

2011年,知識産權出版社又出版了《邊疆民族地區舊刊輯録》和《邊疆民族地區舊刊續編》,分爲東北和北方、西北及西南、綜合、西北邊疆、西南邊疆(上)、西南邊疆(下)、綜合東北北方等七部分,着重從邊疆地區的視角整理挖掘當時出版的反映當地社會發展、民族文化、經濟建設、民俗風情等方面的期刊文獻,其中不乏名人大家經典之作,在今天看來依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但是無須諱言,以上兩種大型民族期刊類文獻均存在著搜集文獻數量不足、系統性、專業性有待完善等問題,特别是部分有代表性的民族類期刊未能收録,這主要是由於時代久遠、期刊出版發行數量較少,特别各種期刊是分散收藏在各地各單位,系統搜集整理挖掘相關文獻確非易事,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我公司組織部分專家學者包括中央民族大學資深教授李德龍、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圖書館館長陳杰等對近代出版的有關民族邊疆地區的期刊文獻進行了全面梳理,在拾遺補缺的前提下,篩除以上兩部民族期刊類文獻彙編中已經刊出的文獻,在確保期刊學術性和資料性的基礎上,遴選出107種民族邊疆類期刊,彙集成這部《近代民族邊疆期刊補遺》,力求比較全面地揭示我國近代民族學研究成果與邊疆地區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和社會發展的概貌。

近代以來,受到内地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影響,邊疆地區逐步打破了封閉狀態,開始陸續創辦各類期刊和報紙。如1914年九月至1926年12月期間出版的《新疆公報》和1918年8月創刊、1919年停刊由甘肅省蘭州市邊聲週報社出版的《邊聲週報》都是屬於早期民族邊疆類期刊的代表性刊物。這些期刊報紙大致分爲兩類,一類由當地政府及文化人士創辦,另一類由中央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或全國性學術團體創辦。由於都是面向當地讀者,内容以本地新聞、時事評論、歷史研究、民族調查等爲主。經年累月,這些舊期刊承載的資訊對學術研究者來講已經成爲不可多得的資料;又由於這些舊期刊發行量較少,傳承保存有一定困難,現在僅分别收藏在各個單位,所以學者要系統搜集利用比較困難。本文獻擬系統發掘傳世的邊疆民族地區舊期刊,使之成爲相關研究的重要資料來源。總體而言,本文獻與已經出版的兩部文獻彙編相比具有自身的特點:

首先,這部文獻彌補了《中國少數民族舊期刊集成》和《邊疆民族地區舊刊輯録》的不足,收録了以上兩種文獻彙編中没有收録的有關民族和邊疆的重要期刊,如由中山文化教育館編輯, 商務印書館印行的《民族學研究集刊》。該刊共計出版六輯,中國民族學會全體會員擔任特約撰稿人,不少著名學者如黄文山、淩純聲、林惠祥、吴文藻、楊堃等都在此集刊上發表文章,該刊所刊發的中國民族學的許多重要文章已經成爲近代我國民族學研究的經典之作,應該説《民族學研究集刊》是中國民族學研究早期發展史中的一份核心學術期刊。再如《新廣西》《新新疆》《新蒙古月刊》《新綏蒙》《開發西北特刊》等期刊都從不同視角反映了各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的基本狀況,對於當下研究者瞭解和掌握民族區域的歷史發展和演變不無裨益。

其次,民族研究歷史文獻的收集和整理對於傳播進步文化、啓迪民眾思想、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國家統一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現實意義,該文獻收錄的多種研究邊疆和民族問題的期刊,如《邊聲》《邊政》《邊疆月刊》《中國邊疆》等期刊收録的論文主要觀點都是闡述民族地區穩定和發展、推動國家進步和統一,特别是在當時大環境下,在構建中華民族意識和國族意識方面,民族邊疆期刊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多數期刊限於當時條件,紙質極差,印刷品質也非常粗糙,流傳爲數不多,但這些刊物仍不失其價值,成爲我們研究20世紀上半葉民族邊疆問題的第一手資料。

再次,該文獻相比以往出版的《中國少數民族舊期刊集成》和《民族邊疆地區舊刊輯録》而言,在期刊收録範圍中有所側重,重點收集了當時有關民族邊疆地區經濟發展的期刊文獻,如《貴州實業雜誌》《西北資源》《開發西北》《雲南實業月刊》《貴州農礦公報》《貴州企業季刊》《殖邊》等,其中部分資料性文獻對於研究近代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回顧往昔,這些文獻中對於當時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設想和目標今天已經變成現實,今天的邊疆民族地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也能深切地感受到歷史文獻整理和開發的現實意義。

同時在歷史文獻整理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類問題,本書亦不例外,在此一并説明。

1、在眾多期刊之外,有一份於1949年之前出版的報紙副刊。這就是中國民族學會西南分會主辦的《廣東日報 》副刊。1948年5月,中國民族學會西南分會在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研究所人類學組召開了1947年度年會 。這也是該分會的第一次年會 。決議出版年會專刊。在這次會上,爲了使知識界更明瞭會員們的研究工作,引起更多的人對民族學的興趣,經過商議決定出版一個名爲《民族學刊》的週刊,作爲在出版困難的情形中會員公開討論、共同發表研究成果的園地,由鄭師許、岑家梧、江應樑主編,在《廣東日報》上定期刊出,該刊自1948年5月17日到1949年3月25日,每週出版一期,共出版45期。從該刊登載的文章可以看出,在該刊上撰稿者有楊成志、衛惠林、羅香林、鄭師許、岑仲勉、黄文山、陳序經、岑家梧等著名學者,雖然從嚴格意義上説,它不屬於期刊的範圍,但是考慮到它的學科内容和搜集來之不易易,還是將其收録其中。

2、抗日戰爭爆發後,隨着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等城市的相繼失守,中國東南半壁江山陷落,西北在抗戰建國中的地位、作用與意義日益突顯,國人開發西北的呼聲再度興起。有關西北研究的文獻不斷問世,先後有多種署名同爲《新西北》的期刊問世,在《邊疆民族舊刊續編》一書中曾收録一種由上海西北學會總務部編輯出版的《新西北》,本書則收録了分别由西北學會研究部、新西北社、河南大學西北研究會編輯出版的三種《新西北》,這些期刊所刊發的論文其宗旨是爲宣傳西北開發,研究西北問題。從總體上對西北開發、抗戰建國起到了積極的宣傳作用;其基於西北開發而對西北歷史與現狀的考察與研究,對於當時及以後的西北建設與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啓示與參考價值。

3、本著弘揚愛國愛教的文化價值出發。本文獻中收録了一批以宗教或宗教團體爲主題的專刊,如《清真鐸報》《中國回教救國協會會報》《回教論壇》《回民青年》《回教文化》《清真週刊》《漢藏教理院年刊》等等。這些宗教類刊物從所載内容來看,大致可分爲三類,一是宣傳宗教教理教義,講解宗教歷史、文化等基本知識,二是號召教眾團結起來,三是擁護政府積極抗日。總起來説都主張愛國愛教。比如《漢藏教理院年刊》以佛教弘法内容爲主,但十分强調漢藏團結,體現出其愛國愛民、藏漢一家親的思想意識。又如《回教論壇》在其刊發的論文中積極主張團結一致抗戰,今天看來依然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

特别需要説明的是,由於年代遙遠,部分期刊原件出現模糊不清的狀況,我們根據文獻的實際狀況對於不適合出版發行的文獻没有予以收録,還有個别文獻缺期的現象,因此存在這小部分民族類期刊没有收録的情況,這不能不説是一個小小的遺憾,留待後來人加以彌補和完善。

在本文獻即將整理問世之際,特此特别感謝中央民族大學資深教授、原圖書館館長李德龍先生爲本部文獻的編輯和整理所投入的大量精力和心血,他對於其中收録的每一種文獻都進行了研讀,對於文獻收録範圍、體例編排、内容確定等方面都提出了寶貴意見,爲本文獻的順利完成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背景下,我國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黨和國家爲學術研究和學術繁榮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保障。文獻是歷史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記録了中華文明演進的歷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只有全面深入瞭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基於這一點,對於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這也是本部文獻問世的重要意義所在。


陳杰

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圖書館



主編簡介


陳  杰:

1988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副研究館員。

2013年迄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圖書館工作,任圖書館館長。

2020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文獻資訊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領域:圖書館學、東南亞華人研究。

近年來學術成果:

⒈ 對構建專業圖書館資訊服務體系的幾點思考 《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研究的新視野-中國社會科學情報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1年中國書籍出版社

⒉ 新形勢下專業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所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圖書館界》2012年第3期

⒊ 從文獻出版發行視角看民族學與人類學文獻資源建設 《中華資訊科學論壇》2013年第一卷

⒋ 大資料時代背景下的專業圖書館資訊服務探討 《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研究的新視野-中國社會科學情報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2014年中國書籍出版社

⒌ 從文獻出版視角看當代沙撈越研究 《八桂僑刊》2018年第四期

⒍ 構建馬來西亞華人研究新篇章—《聚族於斯——馬來西亞華人研究》評介《八桂僑刊》2020年第一期

⒎ 廖建裕與印尼華人研究 《八桂僑刊》2021年第一期


⒏ 海外華人與中華民族共同體 《甘肅民族研究》2022年第二期

一、新疆

1册:1-474

《新新疆》 中国国民党新疆省党部新新疆月刊社编

第一卷第一期(1943.4)P1-92

第一卷第二期(1943.5)P93-144

第一卷第三期(1943.6)P145-202

第一卷第四期(1943.7)P203-260

第一卷第五期(1943.8)P261-302

第一卷第六期(1943.9)P303-354

第二卷第一期(1943.10)P355-424

第二卷第四、五期合刊(1944.1)P425-474

2册:1-368

《新疆妇女》 新疆省党部妇女运动委员会编P1-40

第三卷第四、五期合刊(1944.5)P1-40

《新疆文化》 1937)P41-112

二、甘肃

《甘肃妇女》 甘肃省妇女工作委员会编P113-312

创刊号(1942.3)P113-172

第二期(1943.1)P173-270

第三期(1943.10)P271-312

《甘肃合作通讯》 甘肃省合作事业管理处编P313-368

第一卷第一期(1943.4)P313-320

第一卷第二期(1943.5)P321-328

第一卷第四期(1943.7)P329-340

第一卷第五期(1943.8)P341-348

第一卷第六期(1943.9)P349-356

第一卷第七期(1943.10)P357-368

3册:1-506

《甘肃教育》(一) 甘肃省教育厅编审委员会编

第一卷第一、二期合刊(1939)P1-38

第一卷第三期(1939.2)P39-64

第一卷第四、五期合刊(1939.3)P65-120

第一卷第六、七期合刊(1939.4)P121-172

第一卷第八期(1939.4)P173-192

第一卷第九期(1939.5)P193-218

第一卷第十、十一期合刊(1939.6)P219-250

第一卷第十八、十九期合刊(1939.10)P251-282

第二卷第五、六期合刊(1940.3)P283-324

第二卷第十期(1940.5)P325-348

第三卷第五、六期合刊(1941.3)P349-382

第三卷第七、八期合刊(1941.4)P383-416

第三卷第九、十期合刊(1941.5)P417-446

第三卷第十一、十二期合刊(1941.6)P447-476

第三卷第十三、十四期合刊(1941.7)P477-506

4册:1-522

《甘肃教育》(二) 甘肃省教育厅编审委员会编P1-110

第三卷第十五、十六期合刊(1941.8)P1-30

第三卷第十九、二十期合刊(1941.10)P31-68

第四卷第一、二期合刊(1942.1)P69-110

三、宁夏

中国建設·宁夏省建设专号 魏鸿发编(1932.11)P111-242

《宁夏教育》 宁夏省政府教育厅编P243-522

第一期(1939.9)P243-254

第二期(1939.9)P255-266

第三期(1939.10)P267-278

第四期(1939.10)P279-290

第五期(1939.11)P291-302

第六期(1939.11)P303-314

第七期(1939.12)P315-326

第九期(1940.1)P327-338

第十期(1940.1)P339-350

第十一期(1940.2)P351-362

第十二期(1940.2)P363-374

第十三、十四期合刊(1940.3)P375-394

第十五、十六期合刊(1940.5)P395-414

第一卷第三期(1944.4)P415-522


四、内蒙古

5册:1-466

《蒙古前途》(一) 蒙藏学校编

十一月号第十六期(1934.11)P1-102

十二月号第十七期(1934.12)P103-200

一月号第十八期(1935.1)P201-292

二月号第十九期(1935.2)P293-378

三月号第二十期(1935.3)P379-466

6册:1-524

《蒙古前途》(二) 蒙藏学校编

四月号第二十一期(1935.4)P1-80

六七月号第二十三、二十四期合刊(1935)P81-182

第二十六期(1935.8)P183-274

第二十九期(1935.12)P275-338

第三十一、三十二期合刊(1936.1)P339-422

第三十三期(1936.3)P423-524

7册:1-512

《蒙古向导》 蒙古向导月刊社编

第一卷第一期(1935.3)P1-88

第一卷第二期(1935.4)P89-182

第一卷第三期(1935.5)P183-272

第一卷第四期(1935.6)P273-358

第一卷第五期(1935.7)P359-434

第一卷第六、七期合订本(1935.9)P435-512

8册:1-370

《蒙古週刊》(一) 蒙古各盟旗联合驻京办事处编

第三十七期(1931.10)P1-44

第三十八期(1931.10)P45-128

第三十九期(1931.10)P129-230

第四十期(1931.11)P231-310

第四十一期(1931.11)P311-370

9册:1-382

《蒙古週刊》(二) 蒙古各盟旗联合驻京办事处编

第四十二期(1931.11)P1-64

第四十三期(1931.11)P65-124

第四十四期(1931.12)P125-194

第四十五期(1931.12)P195-266

第四十六期(1931.12)P267-318

第四十七期(1931.12)P319-382

10册:1-506

《蒙藏委员会公报》(一) 蒙藏委员会总务处编

第一、二期合刊(1929.5)P1-202

第三、四期合刊(1929.8)P203-352

第五、六期合刊(1929.10)P353-506

11册:1-436

《蒙藏委员会公报》(二) 蒙藏委员会总务处编

第七期(1929.11)P1-134

第八期(1929.12)P135-300

第九期(1930.2)P301-436

12册:1-330

《蒙藏委员会公报》(三) 蒙藏委员会总务处编

第十期(1930.4)P1-330

13册:1-364

《蒙藏委员会公报》(四) 蒙藏委员会总务处编

第十一期(1930.9)P1-364

14册:1-484

《蒙藏委员会公报》(五) 蒙藏委员会总务处编

第十二期(1930.11)P1-160

第十三期(1931.1)P161-484

15册:1-432

《蒙藏委员会公报》(六) 蒙藏委员会总务处编

第十四期(1931.3)P1-294

第十五期(1931.4)(一)P295-432

16册:1-398

《蒙藏委员会公报》(七) 蒙藏委员会总务处编

第十五期(1931.4)(二)P1-212

第十六期(1931.5)P213-398

17册:1-472

《蒙藏委员会公报》(八) 蒙藏委员会总务处编

第十七期(1931.6)P1-274

第十八期(1931.7)P275-472

18册:1-404

《蒙藏委员会公报》(九) 蒙藏委员会总务处编P1-266

第十九期(1931.8)P1-96

第二十期(1931.9)P97-204

第二十一期(1931.10)P205-266

《蒙古语文研究专刊(蒙古语文)》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部蒙藏语文研究会编P267-404

第一集(1936.10)P267-353

第二集(1937.2)P354-404

19册:1-420

《蒙文週报》(一) 绥远省党部编

第一期(1933.6)P1-46

第二期(1933.7)P47-88

第三期(1933.7)P89-132

第四期(1933.7)P133-176

第五期(1933.7)P177-222

第六期(1933.8)P223-260

第七期(1933.8)P261-300

第八期(1933.8)P301-342

第九期(1933.8)P343-380

第十期(1933.9)P381-420

20册:1-418

《蒙文週报》(二) 绥远省党部编

第十一期(1933.9)P1-42

第十二期(1933.9)P43-88

第十三期(1933.9)P89-136

第十四期(1933.9)P137-192

第十五期(1933.10)P193-248

第十六期(1933.10)P249-300

第十七期(1933.10)P301-352

第十八期(1933.10)P353-418

21册:1-398

《蒙文週报》(三) 绥远省党部编

第十九期(1933.11)P1-58

第二十期(1933.11)P59-110

第二十一期(1933.11)P111-164

第二十二期(1933.11)P165-224

第二十三期(1933.12)P225-282

第二十四期(1933.12)P283-352

第二十五期(1933.12)P353-398

22册:1-416

《蒙文週报》(四) 绥远省党部编

第二十六期(1934.3)P1-46

第二十七期(1934.3)P47-98

第二十八期(1934.4)P99-144

第二十九期(1934.4)P145-200

第三十期(1934.4)P201-246

第三十一期(1934.4)P247-300

第三十二期(1934.4)P301-338

第三十三期(1934.5)P339-376

第三十四期(1934.5)P377-416

23册:1-418

《蒙文週报》(五) 绥远省党部编

第三十五期(1934.5)P1-42

第三十六期(1934.5)P43-88

第三十七期(1934.6)P89-132

第三十八期(1934.6)P133-182

第三十九期(1934.6)P183-228

第四十期(1934.6)P229-268

第四十一期(1934.7)P269-318

第四十二期(1934.7)P319-370

第四十三期(1934.7)P371-418

24册:1-440

《蒙文週报》(六) 绥远省党部编

第四十四期(1934.7)P1-44

第四十五期(1934.8)P45-92

第四十六期(1934.8)P93-142

第四十七期(1934.8)P143-186

第四十八期(1934.8)P187-230

第四十九期(1934.9)P231-270

第五十期(1934.9)P271-314

第五十一期(1934.9)P315-356

第五十二期(1934.9)P357-396

第五十三期(1934.10)P397-440

25册:1-408

《蒙文週报》(七) 绥远省党部编

第五十四期(1934.10)P1-42

第五十五期(1934.10)P43-94

第五十六期(1934.10)P95-146

第五十七期(1934.10)P147-200

第五十八期(1934.11)P201-246

第五十九期(1934.11)P247-274

第六十期(1934.11)P275-318

第六十一期(1934.11)P319-362

第六十二期(1934.12)P363-408

26册:1-440

《蒙文週报》(八) 绥远省党部编

第六十三期(1934.12)P1-54

第六十四期(1934.12)P55-96

第六十五期(1934.12)P97-132

第六十六期(1934.12)P133-168

第六十七期(1935.1)P169-206

第六十八期(1935.1)P207-240

第六十九期(1935.1)P241-280

第七十期(1935.1)P281-318

第七十一期(1935.2)P319-354

第七十二期(1935.2)P355-392

第七十三期(1935.2)P393-440

27册:1-456

《蒙文週报》(九) 绥远省党部编

第七十四期(1935.2)P1-34

第七十五期(1935.3)P35-78

第七十六期(1935.3)P79-96

第七十七期(1935.3)P97-122

第八十三期(1935.4)P123-164

第八十五期(1935.5)P165-180

第八十六期(1935.5)P181-198

第八十七期(1935.11)P199-212

第八十八期(1935.11)P213-228

第八十九期(1935.11)P229-242

第一〇二期(1936.2)P243-262

第一〇三期(1936.3)P263-278

第一〇四期(1936.3)P279-296

第一〇五期(1936.3)P297-310

第一〇六期(1936.3)P311-328

第一〇七期(1936.3)P329-346

第一〇九期(1936.4)P347-356

第一一〇期(1936.4)P357-372

第一一一期(1936.4)P373-388

第一一二期(1936.5)P389-400

第一一五期(1936.5)P401-416

第一一六期(1936.6)P417-456

28册:1-470

《蒙文週报》(十) 绥远省党部编

第一一七期(1936.6)P1-24

第一二二期(1936.7)P25-38

第一二三期(1936.7)P39-60

第一二四期(1936.7)P61-78

第一二五期(1936.8)P79-96

第一一六期(1936.8)P97-114

第一五六期(1937.3)P115-160

第一五九期(1937.3)P161-204

第一六〇期(1937.4)P205-244

第一六一期(1937.4)P245-288

第一六二期(1937.4)P289-334

第一六三期(1937.4)P335-378

第一六四期(1937.5)P379-430

第一六五期(1937.5)P431-470

29册:1-474

《新蒙古月刊》(一) 北平蒙古学生会编

创刊号(1934.1)P1-76

第一卷第二期(1934.2)P77-160

第一卷第三期(1934.3)P161-236

第一卷第四期(1934.4)P237-336

第一卷第五期(1934.5)P337-400

第一卷第六期(1934.6)P401-474

30册:1-456

《新蒙古月刊》(二) 北平蒙古学生会编

第二卷第一期(1934.7)P1-74

第二卷第二期(1934.8)P75-148

第二卷第三期(1934.9)P149-232

第二卷第四期(1934.10)P233-296

第二卷第五、六期合刊(1934.12)P297-376

第三卷第一期(1935.1)P377-456

31册:1-406

《新蒙古月刊》(三) 北平蒙古学生会编

第三卷第二期(1935.2)P1-102

第三卷第三期(1935.3)P103-200

第三卷第四期(1935.4)P201-296

第三卷第五期(1935.5)P297-406

32册:1-464

《新蒙古月刊》(四) 北平蒙古学生会编

第三卷第六期(1935.6)P1-108

第四卷第一期(1935.7)P109-164

第四卷第二、三期合刊(1935.9)P165-242

第四卷第四期(1935.10)P243-324

第四卷第五期(1935.11)P325-410

第四卷第六期(1936.3)P411-464

33册:1-496

《新绥蒙》 新绥蒙月刊社编

第一卷第一期(1945.5)P1-92

第二卷第一期(1946.10)P93-194

第二卷第二期(1946.11)P195-264

第二卷第三期(1946.12)P265-332

第三卷第一期(1947.1)P333-422

第三卷第二期(1947.2)P423-496

34册:1-533

《内蒙古周报》 内蒙古报社编P1-360

创刊号(1946.3)P1-34

第二期(1946.3)P35-58

第三期(1946.4)P59-94

第四期(1946.4)P95-118

第五期(1946.4)P119-146

第六期(1946.4)P147-178

第七期(1946.5)P179-198

第八期(1946.5)P199-230

第十期(1946.5)P231-250

第十一期(1946.5)P251-278

第十二期(1946.6)P279-302

第二卷第一期(1946.6)P303-326

第二卷第二期(1946.7)P327-360

《醒蒙》 绥远蒙古文化促进会编(1936)P361-533

message message